20190701【新華社】今日,科學家這樣度過
2019年7月1日
在黨的生日這個特殊的日子
科學家們都是怎樣度過的呢?
中國科學院科技摄影联盟推出
“不忘初心 科技报国——科技工作者的七一”
圖片/短視頻24小時直播活動
讓我們走進國家授時中心
“中國天眼”FAST
超导国家重點實驗室
西沙科學綜合實驗站
太行山野外站
非人靈長類平台實驗室
腦科學研究實驗室
中-非聯合研究中心
植物工廠
人造太陽……
近距離接觸夜以繼日專注工作的科技大咖
00:00
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守時實驗室。张虹 摄
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時頻基准實驗室
主要負責我國標准時間——北京時間的産生與保持
爲我國大科學裝置長短波授時系統提供時間基准
00:12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總控室,FAST工程饋源控制及測量工作人員在值班。中科院科技摄影联盟 杨清亮 摄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
是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被譽爲“中國天眼”
FAST實行24小時工作制
觀測人員每天三班輪換
對不同的科學目標進行觀測
01:20
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所,科研人員進行晝夜節律對肺功能影響的實驗。蒋卫平 摄
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人體肺部氣體磁共振成像儀器
爲獲得肺部生理功能隨晝夜節律變化的特征
研究團隊需求監測受試者
24小時內肺部生理功能的變化情況
01:25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科學任務大廳,科研人員實時監控空間科學衛星在軌運行情況。赵洋 摄
02:30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顯微成像實驗室,科研人員利用熒光顯微鏡觀察記錄斑馬魚胚胎的原始生殖細胞。陶彬彬 摄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顯微成像實驗室
通過基因編輯技術獲得了一個基因突變的斑馬魚家系
爲探究該基因參與調控生殖細胞發育的具體時間點
科研人員需求24小時觀察記錄
04:15
中科院物理所超导国家重點實驗室 。科研人員正在利用深紫外激光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對銅基超導體中的電子結構進行表征。成蒙 摄
超导国家重點實驗室
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對超導體電子結構的研究實驗
普通需求2-7天的通宵來完成
04:38
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三亞衛星數據接收站,工作人員在接收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數據與進行設備狀態檢查。吴凤霞 摄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
是我國空間信息關鍵基礎設施
開展國內外衛星數據接收與服務
接收衛星數據是一項不可逆的工作
每天每個時段都有衛星過境
365天×24小時全天時
都要有人值守崗位
07:00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國家天文台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現場,科研人員正在對設備進行巡檢,保障設備正常、穩定運行。黄琳 摄
08:05
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吉林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工程師指導研究生進行森林樣地調查和樹木年輪取樣。桑英 摄
09:00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西沙海洋科學綜合實驗站,科研人員對暴曬的材料樣品進行加固防範南海東北部熱帶低壓雷雨大風天氣。黎大宁 摄
09:48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月球與深空探測技術研究室,先進太陽天文台ASO-S先導A團隊在技術攻關。赵敏 摄
10:00
江蘇太湖湖泊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正在進行水體采樣,對太湖水質進行日常監測。孙昊 摄
11:15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展覽溫室,工程師葉建飛在修剪植物。石岳 摄
12:05
新疆阜康荒漠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員正在做實驗。穆晓寒 摄
12:55
中國散裂中子源通用粉末衍射譜儀散射室,科研人員盧懷樂(左一)和吳耀達在進行設備檢查。张玮 摄
14:30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考船码头,工程技术部姜金光指挥吊卸“科学”轮4500米潜器"发现"号ROV。苑林 姜春明 摄
科學家們的工作仍在進行
他們日複一日
他們晝夜不停
黨的生日
他們不忘初心
牢記科技報國使命
爲祖國獻上最好的禮物!
原鏈接:點擊前往